业务咨询

联系客服

方案定制

×
专属学习顾问
为您和企业规划领导力提升之路
英跃学习发展中心
欢迎加我好友进行咨询
400-969-7622
当「稳」和「进」成为当下关键词,我们需要依靠什么样的人带领突围?

内容摘要:

我们挑选了三大典型行业,与大家共同探讨——这些行业中基层领导者的能力特点分别是什么?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,哪些能力更值得被关注和发展?

 

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」,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,同时,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才的能力发展提出不断变化的要求。不同行业的盈利模式、竞争态势、业务形态等都不尽相同,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自然也就不同;那么,在不同行业的「水土」中成长起来的中基层领导者,所储备的能力是否也有所不同呢?本期依旧将目光聚焦在中基层领导者身上,数据来源于DDI经理人成熟度评鉴Manager Ready®。通过对DDI自2009年以来超过 12,000 名中基层领导者评鉴数据的统计(匿名),我们挑选了三大典型行业,与大家共同探讨——这些行业中基层领导者的能力特点分别是什么?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,哪些能力更值得被关注和发展?
  
01
医疗健康
机遇与挑战并存
  
健康,切实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,既是每个人都关注的话题,也是整个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。医疗健康行业着眼于「健康」,关乎国计民生。近年来,受新冠疫情的影响,医疗健康行业更是受到了空前的关注。目前,医疗健康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。所谓机遇,是因为随着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日益凸显,以及国人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,医疗健康行业的整体发展向好。所谓挑战,则是因为本次疫情的冲击,暴露了一些中国医疗体系的资源问题和结构问题;同时,各类新技术在抗疫过程中与医疗服务相互结合,不仅让民众感受到了便利,更是让民众对于医疗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和智能服务有了更多的期待——这就给医疗健康行业的变革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  
医疗健康行业中基层领导者的特点
  

如上图所示,与全行业相比,医疗健康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在绝大多数能力上的得分,都相对较高。医疗健康行业在人才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持续投资有了较好的回报,这也为医疗健康行业应对未来的挑战,打下了较为坚实的人才基础。而进一步分析医疗健康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的特点,我们发现:
  
  • 与全行业一样,他们同样展现出了「强计划、弱决策」的共性趋势。不过,他们在「制定决策」能力上的得分与全行业相比相对更高,因此这种趋势并不如全行业那么明显。但在当前危机频出、变幻不定的情况下,「制定决策」这一能力仍值得关注。
  • 应对行业挑战和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,难免需要推动创新与变革,而医疗健康行业在「促进变革」和「推动创新」上的得分都相对较高,尤其在「推动创新」方面,得分比全行业高出不少,这对于行业变革的落地有积极作用。
  • 但不论是创新还是变革,都不是随意为之的,而都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基础,只有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,给客户带来价值,组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而医疗健康行业在「客户导向」能力上的得分却相对较低,同时这一能力得分也是所有能力维度中唯一一个略低于全行业的,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。
  • 在领导他人和管理团队方面,医疗健康行业在「辅导」和「影响他人」维度上的得分也相对较低——虽然相较全行业这一得分并不算低,但与自身相比尚有提升空间。
应对未来挑战,应该关注什么?
  
除了发挥现有的人才优势之外,医疗健康行业还需要继续保持对人才管理和发展的持续投入,以保持人才供应链的健康性和延续性。从「对外」和「对内」两个方面来看:
  
  • 从「对外」视角来看,需要关注中基层领导者「客户导向」能力的提升。结合个性测评结果看来(如下图所示),医疗健康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在「接纳反馈」和「换位思考」方面的倾向性都属中等,但也都高于全行业水平。因此,如果医疗健康行业的组织能够营造更好的「客户导向」文化氛围,并针对「客户导向」进行相应的赋能计划,取得效果并非难事。

  • 从「对内」视角来看需要关注中基层领导者团队的「辅导」和「影响力」的发挥。对这些实操性的管理能力,仅有知识储备是不够的,更多需要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练习和实操来提升应用效果。因此,组织在设计相关的发展项目时,建议关注「以战带训」,在给予任务的同时锻炼能力,才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。
02
金融行业
稳中求进,守正创新
  

我国经济韧性强,基本趋势仍是长期向好的,但 2021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」,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。面对这三重压力,经济工作明年的重点无疑是「稳」字当头,追求「稳增长」。

  
金融稳,经济稳——在此背景下,金融行业的整体工作方向无疑也是以「稳」为基础,稳中求进,守正创新。金融行业不仅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,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有更多担当,支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;也要跟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,通过产品创新、新技术应用等措施来提升金融服务的品质和效率;此外,还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,推动绿色金融发展,助力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——这也就对金融行业的领导者提出了「稳」和「进」的双重挑战。
  
金融行业中基层领导者的特点
  

  
如上图所示,金融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的各项能力得分,与全行业相比基本相当,属于中等水平,而进一步分析金融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的特点,我们发现:
  
  • 就「稳」而言,金融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同样展现出了「强计划、弱决策」的能力共性。相较全行业而言,他们在「计划与组织」能力上的得分更高,但「制定决策」能力的得分却更低,使得这种共性趋势展现得更加明显。在「计划与组织」方面较好的能力储备,有利于领导者保持对风险的敏感,保持业务的发展和目标达成的「稳」。结合个性来看(如下图所示),金融行业中也有较多的中基层领导者在「可靠性」方面表现出高倾向。他们做事可靠,倾向于有条不紊地实现目标,这无疑也有利于「稳」。

  • 就「进」而言,金融行业「促进变革」能力的得分相比全行业略有优势,但在「推动创新」方面则相对得分较低——这意味着当变革方向已经确定时,中基层领导者尚能较好地与团队沟通和推动变革落地;但是,当变革的方向尚未确定,需要自下而上地获取更多创新建议时,中基层领导者恐难发挥出充分的作用。结合个性来看(如上图所示),金融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在「工作中的好奇心」上也并未表现出较高的倾向。由此可见,金融行业的中基层领导者「稳」有余,而「进」不足。
应对未来挑战,应该关注什么?
  
针对金融行业中基层领导者「稳」有余,而「进」不足的特点,在未来金融行业中基层领导的人才发展中,我们更需要关注「进」,尤其是在创新方面,以下措施值得参考:
  
  • 在组织层面营造开放、包容的氛围。鼓励大家积极思考、提出自身的想法和建议,而不要仅仅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「不对」或是「不够成熟」就保持缄默。
  • 创造机制,鼓励创新自然而然地发生。通过各种活动、平台的建立,来主动收集创新的观点,并且对有价值的观点和行为做出及时的肯定和反馈,从而鼓励创新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  • 将「推动创新」的能力要求加入到中基层领导者的能力模型中。在招聘、选拔和发展中基层领导者时,将与之相关的标准和措施纳入其中。
03
制造业
持续转型,不断升级
  

制造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,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磨炼,中国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。中国也从一个制造业非常薄弱的国家,一步步成长为制造业大国,但与制造业强国仍有一定的距离。

  
近年来,我国制造业一直在不断转型升级。在本次疫情的冲击下,制造业体现出了一定的韧性;然而,在贸易摩擦日益频繁,疫情逐渐常态化的形势下,全球化格局很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。因此,中国制造业仍需持续转型以拥抱未来,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更需要持续发力,以实现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」。
  
制造业中基层领导者的特点
  

  
与第三产业相比,制造业往往周期更长,投资更大,并且技术要求也高,属于相对「难」做的事情。因此,一直以来制造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充足。与全行业相比(如上图所示),制造业中基层领导者在绝大多数能力上的得分都相对较低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制造业所面临的人才紧缺情况。进一步分析制造业中基层领导者的特点,我们发现:
  
  • 与全行业类似,制造业的中基层领导者同样展现出了「强计划、弱决策」的共性能力趋势,不过「制定决策」能力的得分相对更低,因此这种趋势更加明显。结合个性来看(如下图所示),制造业有较多的中基层领导者在「自主掌控」和「自信果断」方面都表现出了低倾向,这可能也会为决策权限下沉和决策能力的赋能提升带来更多挑战。

  • 制造业要持续转型升级,实现深度的数字化转型,无疑也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变革,而制造业在「促进变革」和「推动创新」上的得分都相对较低,尤其是在「推动创新」方面,较全行业有不小的差距,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。
  • 对于中基层领导者而言,许多管理动作都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对他人的影响来实现,但制造业「管理人际关系」和「影响他人」的能力得分也相对较低,尤其「管理人际关系」这项能力与全行业分差较大,这也将影响领导力的有效发挥。
应对未来挑战,应该关注什么
  
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,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,对制造业人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,但目前制造业的人才储备却并不尽如人意,以下措施值得参考:
  
  • 吸引更多人才流向制造业。对照人才市场竞争情况,调整人才的薪酬福利结构,搭建有吸引力的内部职业发展通道,在满足外部人才基础需求的基础上,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发展希望和成长可能性,从而充实制造业的整体人才池。
  • 考虑灵活的用工形式。对于紧缺的高端人才、专业人才,也可考虑试点采用灵活的用工形式(如兼职、顾问等),突破地域、时间等方面限制,充分挖掘存量人才的「冗余价值」。
  • 注重人才培养。善用多种内外部资源,通过搭建内部人才培养体系,与外部对口院校合作办学等方式,自己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复合人才,尽量将人才的储备提前化,夯实人才基础。
  • 推荐资源
  • 热门资源
立即订阅